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信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厦门大学)依托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构筑起扎实的学科与科研平台支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示范中心面向的专业包括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涵盖4个年级14个专业本科生及部分相关专业研究生,2020年学生数2620,学时数2444902020年开设实验项目1008个,提供给学生的实验项目资源总数达到1055个,本年度由示范中心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总数共25门。示范中心努力加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平台建设,以信息学院学生为主体,同时面向全校学生,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种竞赛,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达114项。

信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1999年,主要负责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实验与各专业实验教学,同时面向全校理工科开展各类公共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在历任中心主任的带领下,在实验中心全体员工的努力下,20091月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正式获批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于201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实验教学中心下辖办公室、公共技术平台、公共电子平台、专业特色平台和学生创新平台。

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实验教学中心相关老师的共同努力,信息学院翔安过渡条件建设从2020年初启动以来,经过项目规划及申报、教育部专家审批后获准提前启动,并经前期招投标工作后于2020年12月底正式动工,预计于2021年3月初投入使用。该过渡条件建设保护嵌入式硬件实验室2间、嵌入式软件实验室两间及科创实验室1间及配套机房及办公条件等约1200平使用面积。中心现有实验用房面积4456.9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800万元;在岗工程技术人员33人,其中副高10人,中级23人。实验教学中心自成立以来,依托学校中央财政修购计划、“211工程”、“985工程”平台的支持,以“创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指导,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为核心理念,建设与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在制度体系改革、本科创新工程、学生科技竞赛、系列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前进中的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以来,为进一步适应厦门大学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配合学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举措,在学院全方位大力发展及“人尽其才,人适其岗”要求的背景下,实验示范中心围绕“实验教学”、“实践创新”、“科研及科研辅助”、“实验平台设备管理”、“对外辐射与服务”五大工作职能进行人事、教学创新、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着手构建适合新发展要求的良性循环体系,不断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地位、能力和作用,多方位、多层次改革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教学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在体制方面,开展深入、彻底、全面的人事改革   改革完成了实验中心资源整合与工程系列岗位的定岗定编,围绕实验示范中心五大工作职能,确立了工程系列的实验教学、科研、实验教学与科研辅助并重的三个类别岗位。中心通过这次改革整合了实验室资源,构建了“公共电子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特色平台”、“学生创新平台”四个教学实践平台;制定了三类工程技术系列岗位职责与任职细则及相关管理条例。
改革实现了“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人人有岗”的积极的和谐局面,完成了不同系列间教师的转岗,这为实验中心工程技术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动力,奠定了厚实的师资基础。新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现状,它将引领中心全体人员一起为实现中心梦而努力。
二、在队伍建设方面,实现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科研团队的融合  构架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学、科研的一体化结构,改变了工程技术系列人员与科研分离的状况,实现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科研团队的融合,为真正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实践和实验教学指导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多渠道、多层面完成本科专业特色的凝练和建设工作,实验中心45岁以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部被聘为实验教学与科研辅助并重岗位,其工作量由60%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和40%的科研工作量构成;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教学上岗能力测试与准入制度,结合课程体系及科研发展需求,有指导性地严格落实工程技术人员每年72学时再教育与进修制度。
三、探索长效、稳定、多元的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培养体系建设   围绕实验教学中心的五大工作职能,以“稳定持续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创新示范工程体系与内涵建设”、“专业实验室特色的凝练与建设”三项工作为重点,大力落实 “实验示范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创新工作的亮点凝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及科研的发展”、“国家示范中心辐射与对外服务”四项核心任务。简言之,就是“三四五”:三个重点,四项任务,五大职能。
   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了长效、稳定、多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七个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1、构建诱导实验体系,为新生引入学科入门诱导实验,;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现了500名学生规模的教学、测试与实验同步;
    3、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2014年两项成果分获福建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4、围绕“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系列”三个课程群开展了试点建设;
    5、与学生合作,研制开发系列创新性的综合设计实验设备;
    6、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管理体系化;
    7、学生校内外实训体系建设;
四、在基础条件建设方面,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创新平台全开放   克服重重阻力,通过实验室有效重组,腾出海韵教学楼4间共450平米的实验室建设开放式“学生创新平台”基地,安排10位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平台服务。2014年学校修购计划投入了120万元,用于“学生创新平台”建设,至此,学院真正拥有了一个具有师资、场地、设备、资金及制度保证的、能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创新实体基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验教学中心的变化仅仅是个开始,中心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与改革同行,敞开胸怀,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中心全体教职工将做好、做实我们的工作,并不断发挥创造性,使实验中心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学院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学院、学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并早日实现“壮大实力,提升地位,创出品牌”的中心梦。